关于加快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
- 分类:行业资讯
- 发布时间:2021-07-16
- 访问量:
详情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发挥大健康产业重要作用,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1+1+11”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我省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健康食品等领域的优势和潜力,增强医用防护物资、医疗设备和短缺药品生产能力,坚持需求引领、开放共享,突出发展特色,优化政策供给,释放市场活力,不断培育壮大产业体系,实现全省大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抗病毒药物研发联合攻关
1.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解析病毒入侵、复制、装配、释放等过程,发展病毒鉴别发现、快速识别新技术。加强病原本底调查、收集、保藏及应用研发,建设病毒资源保藏库。
2.强化实验能力保障。加快推进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和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疾控系统P3实验室建设,打造布局完善、功能齐全、具有引领作用的生物安全实验设施基地。
3.加快药物器械研发突破。加大抗病毒药物作用新靶点发现、药物设计筛选、动物模型建立、病毒进入抑制剂、通用疫苗佐剂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力争在新型疫苗、抗体、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至2022年,争取30个一类新药获得临床批件、300个三类医疗器械获产品注册。
(二)推动高端医疗装备进口替代
4.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围绕大型医学影像装备、呼吸和心电监护设备、大型超声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等整机和关键部件,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国外产品垄断。
5.推动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化。加快CT/MR等新型影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装备、质子放疗系统、数字PET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武汉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强化进口设备配置专家评估管理,引导优先购买自主品牌大型医疗设备。
(三)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6.打造湖北中药品牌。推进道地中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发展认定一批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科技种植示范园。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建设神农架药用植物种子资源基因库。实施中药大品种发展计划。加快黄冈“李时珍中医药健康谷”等建设,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集聚区。
7.强化中药传承创新。加大中药古代经典名方、验方的传承研究和开发应用。加大中医药在治疗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和其他恶性传染疾病方面的研发力度。支持医疗、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四)促进新兴医疗快速成长
8.壮大特色民营医疗集团。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医疗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民营医疗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民营医疗集团。
9.加快发展医疗服务新模式。支持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病理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新型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发展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新型医疗商城等共享医疗服务新模式。建设武汉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打造全省健康医疗信息“一张网”。加快医疗大数据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能可穿戴设备、药物辅助筛选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五)推动健康食品提档升级
10.开发功能性健康食品。积极开发提高免疫力、调整亚健康、防止慢性病等健康干预型功能食品,加快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个性化营养食品和肠道微生态调控食品。
11.发展医用特殊配方食品。大力发展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的医用配方食品,满足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恶性肿瘤等特定疾病人群需要。
12.开发高档食品添加剂。开发各类成分明晰、功能明确的健康膳食补充剂和营养补充剂,发展益生菌、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等健康食品基础添加剂。
(六)加快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13.鼓励发展复合型健康养老。鼓励社会力量、境内外资本投资建设一批连锁化、规模化、医养结合的高品质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生活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拓展“失能失智”照护功能。
14.加快健康养生与休闲旅游融合。推动大健康与大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中医养生、太极养生、温泉养生、森林氧疗等大健康养生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健康小镇、康养综合体、中医药养生示范区,打造绿水青山、湖光山色健康养生品牌。
15.培育健康管理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体检、健康干预、慢病管理等健康咨询服务业,构建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引导妇幼健康检测、母婴照料、疾病康复等机构科学发展,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
(七)促进健身康体消费升级
16.鼓励运动健身服务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军运会场馆资源,打造一批以体育赛事承办和群众健身运动相结合的“体育+”综合体。支持场馆服务与竞赛表演、运动培训与教育、体育中介与传媒等服务业发展,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和民营健身机构。
17.提升竞技体育赛事举办水平。重点发展骑行、滑雪、攀岩、跳伞、滑翔、漂流等户外运动产业。全力争取国家在我省多举办高水平精品体育赛事,提升武汉国际马拉松赛、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国际赛马节、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等赛事的国际影响力。
18.推动体育装备器材智能制造。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加快开发智能假肢、医疗康复机器人、智慧健身器材等新型产品。
(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9.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优化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带动作用强的行业领军企业。2020年至2022年,打造1家营业收入过1500亿元、5家营业收入过300亿元、10家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
20.培育专精新特企业。完善大健康产业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2020年至2022年,培育“瞪羚”企业200家、“隐形冠军”企业300家、“独角兽”企业10家。
21.推动企业和技术“走出去、引进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湖北品牌。鼓励国际优质大健康资源及先进技术“引进来”,全力吸引国内外更多成长型企业落户发展,积极布局大健康未来产业。
(九)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2.谋划建设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加快武汉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布局生物医学脑成像、农业微生物、作物表型组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0年至2022年,力争在抗病毒药物、脑科学、高端医疗装备、新兴医疗技术等大健康产业领域突破20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23.加快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围绕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生物安全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围绕转化医学、大分子药物、靶向给药系统、免疫细胞和干细胞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20年至2022年,建设20个重大科技研发平台、100个以上省级科技研发平台,构建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24.积极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脑科学、再生医学、基因组学、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国际前沿技术。瞄准生物技术药物国际研发趋势,优先突破核酸药物、多肽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十)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25.打造武汉大健康产业核心集聚区。依托武汉光谷生物城建设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区。推进“环同济—协和”高端医疗集聚区、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发展,将武汉打造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至2022年,力争打造1个过千亿元、3个过5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
26.建设一批大健康产业特色园区。进一步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各区域生物产业园区发展。分区、分层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大健康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过1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特色园区,2022年全省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到7000亿元,初步构建起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体制机制新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27.建设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储备基地。依托仙桃无纺布基地,建设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储备基地。依托鄂州机场航空货运优势,建设医用物流和储备基地。推动武汉市、宜昌市、荆门市、黄冈市、咸宁市等医用物资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集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医用防护物资生产集聚地。
三、政策保障
28.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牵头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对产业发展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统筹推进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
29.加强要素保障。建立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动态调整项目库,对重点项目优先纳入省级重点项目计划。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设立5000万元大健康产业发展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一类新药生产批件的企业,每个产品给予3000万元奖励;对在全国同类仿制药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按经认定实际投入研发费用的20%予以奖补,高不超过500万元。推动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企业、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用于支持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
30.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行动计划或工作方案。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时,积极推荐我省创新医药产品。对医保诊疗项目实施动态调整,积极支持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优先纳入医保诊疗项目目录。完善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办法。健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医疗器械快速审批机制,建立大健康产业统计分析和审慎包容监管制度。
下一个:
东湖高新区促进外资企业投资发展管理办法
下一个:
东湖高新区促进外资企业投资发展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