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科研路上走出来的“实干家”
——访新纵科董事长王华林
36岁前,湖北新纵科病毒疾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林匍匐在实验室里,整日与各类仪器为伴;36岁后,他走上了一条惊险刺激、每日殚精竭虑的“创业”之路。“话风”虽变,但他潜心科研的理念却从未“走远”。
湖北新纵科病毒疾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新纵科”),创立于2010年11月,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公司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高通量分子检测诊断领域的系统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提供高通量同步荧光检测仪及配套试剂、高效组织细胞处理系统以及其他试剂等产品。公司被评为“3551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荣誉称号。
2018年8月,新纵科完成了由中科院创投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不止是写写文章的“研究员”更想做为国奉献的“小水滴”
王华林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如果只做研究员,我只能发文章、写专利,缺少了将前沿技术真正落地的快乐,感觉很可惜。”王华林说,2008年武汉成立光谷生物城,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服务等领域,旨在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并且湖北省希望科研院所、高校能够做成果转化。中科院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责无旁贷。
从何入手?王华林想到高通量流检测设备,这是他持续研究的领域。然而,高通量流检测设备这一关乎生命医疗健康领域未来方向的技术,在中国一直是欠缺的。在王华林的带领下,2018年新纵科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同步荧光检测仪平台”开始产品化,
这是一台基于多重流式检测技术的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检测设备,该设备整合了流式技术、光电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蛋白质及核酸大分子的检测。
王华林说,十年,有千百次想过放弃,甚至质问自己为什么要研发如此高难度的产品?
“但这是一个可以解决国外‘掐脖子’的技术呀,不被‘掐脖子’才有意义。”王华林坦言,要做推动整个产业进步的“小水滴”。
不仅做科研路上的“孤独者”还争做团队合作的“领头雁”
“科研路上是孤独的!”王华林说。
王华林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入选者。集多种荣誉于一身的他,时常觉得自己处在一个知识不够用的阶段。“因为科学技术是有时间性的,你需要不断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技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说,那是条孤独的路。
有时遇到问题,会困扰他好几天。王华林说,那些白天解不开的难题,都是晚上“熬出来”的。他白天要喝7杯咖啡,晚上要睡好几场,9点开始睡,12点醒,2点再睡,醒了就开始思考、琢磨。
作为新纵科投资人及事业合伙人的中科院创投这样评价王华林团队,他说王华林团队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思维战略远,是一支有科研精神的“战队”。
“公司70多人,跟着我跑,我不能跑错呀!”王华林说,要有强大的团队,就需要你不仅很专业还要有时间管理。他的秘诀是把科研和产业化变成“一件事”。